德意志銀行在2月5日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標題為:《中國吞噬世界》(China eats the World)。這個標題是借用了風投公司a16z創始人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s)名言: 「電腦軟件吞噬世界」。德銀研報第一部分題目是:「這是中國的、而非AI的『斯普特尼克時刻』」。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斯普特尼克時刻」是指一個蘇聯的人造衛星發射事件,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轉眼就陷入一個美蘇爭霸的國際大格局,兩國在科技、軍事和太空等每一個領域都激烈競爭。美國一直認為自己在飛彈和航太領域佔領導地位,在1957年前,美國曾經兩次試射人造衛星,但均告失敗。到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斯普特尼克一號人造衛星,結果令舉世震驚。美國突然發現自己被蘇聯超越,陷入一段恐懼和焦慮時期,「斯普特尼克」時刻出現,被視為美蘇冷戰的重大事件。
雖然自1月下旬開始,尤其是DeepSeek事件後,中港股市明顯轉強。但此時此刻「看好」中國的還是少數,尤其是外資投行,因此這次德銀的報告確實令人則目。德銀大膽預計2025年是中國超越其他國家的一年,而中國股票的「估值折價」即將消失,內地A股和港股將出現牛市,超越之前的高點。德銀亦認為,中國的製造業和服務業佔據全球領導地位,而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的出現,更像是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中國在服裝、紡織品、玩具、基礎電子、鋼鐵、造船等領域,以及電訊設備、核能、國防和高速鐵路等複雜行業中,都在全球佔據領導地位。而在2025年,中國在第一個星期內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架第六代戰鬥機和其低成本的人工智能系統深度求索。在這個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到來時,中國的知識產權得到認可,中國在高附加值產業表現出色,主導供應鏈的領域列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展。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將會來自幾個方面,分別是製造業優勢、「一帶一路」、自動化領先及內需潛力。
總的來說,我樂見中國資產在經歷幾年的大幅調整後,當價值逐漸浮現,市場中的參與者陸續去發掘和配置。正如去年下旬,我在內部投資會議討論時也反覆提到一些中國資產實在是太「便宜」了,尤其是一些盈利能力卓絕的互聯網公司,他們的盈利質量比過去更好,在經濟下行週期下更關注成本控制,在市場情緒欠佳時更關注投資回報率和股東回報,陸陸續續透過股息分紅和回購去提升價值,因此當時我也提出哪怕股價不漲,但靠股息分紅和回購也能輕鬆獲取高單位數回報。於我而言,Deepseek的出現除了對不同行業能帶來更高的效益外,也能確切地提升外資對中國資產的估值。但是,股市的長期表現與人口結構、經濟走向有高的關聯度,現時的中國經濟問題不容易解決,我期待中國政府能夠在往後的時間拿出更多實質的措施去刺激經濟,同時我認為地方與中央的財政機制需要進行深化改革,地方不能夠再像往日一樣依賴地產和基建去輸血,全面的財政機制改革才有助解決深層次的經濟問題。最後,我認為今年中港股市的升勢更加全面、更加健康,突破去年的高位指日可待。
作者洪龍荃,博立聯合創辦人、基金經理、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