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綜合企業估值方法的思考 - 中原博立
對於綜合企業估值方法的思考

對於綜合企業估值方法的思考

先前看見有投資者分享了一個虧了很多錢的案例,我認為很值得納入自己的資料庫,而且它也使我延伸對Sum-of-the-Parts (SOTP)估值方法的一些思考。按照網上搜尋到的定義,SOTP即分類加總估值法,是用來替綜合企業多元化的業務作估值,就不同業務以各自合適的估值方法估值,再根據特定加權比例計算企業總價值。

該名投資者在很多年前買入一間汽車公司的股權,該汽車公司有兩個業務,一個業務不賺錢,而賺錢的那個業務只有幾倍市盈率,而且產品正值賣得很好的週期。當時那名投資者的想法是把虧錢的業務當零計算,公司也絕對是超值。但後來他發現那個虧錢的業務的價值根本不是零,該業務一年能虧損很多億,而且不會止蝕,對於股東回報而言是毀滅性的。

如果全都是賺錢的業務,也尚可以去合理化SOTP這個做法。但有時會觀察到很多對公司估值的做法,賺錢的業務用P/E (市盈率) 計算,虧錢的業務用P/S (市銷率) 計算,無論是賺是虧,反正業務價值很少是負數,然後再打一個10%至20%的綜合企業折讓 (Conglomerate Discount) 上去。我一開始對這個做法沒太多的懷疑,但是後來也漸漸產生了一些疑問:先不說開展多個業務會分散了一些精力,其實為什麼很少有人會用P/E去計算尚在虧損業務的估值?為什麼賺錢的業務價值是正數,虧損的業務價值又是正數?如何肯定這些正在虧損的業務將來就是會賺錢?「只把賺錢的業務計算價值看起來也已經很便宜,然後其他業務當作是贈送的就可以了,如果其他業務未來做得好我還有機會賺多些。」這個想法是否正確的?

這裡可以嘗試舉一個極端不現實的例子:一間公司手頭上擁有一個賺錢的業務,然後這間公司再開展(靠自有資金或融資)無限個目前虧損但表面上很有潛力令人憧憬的業務,然後全用P/S計算價值,總體企業價值便可以高得驚為天人。尤其是正在虧錢的業務,往往市場給予企業價值的分歧很大,幾年後有望賺到多少,當下的不確定性其實很高,而往往在牛市的時候更容易會把這部分進行無限遐想。可能公司把業務每擴展至一個地區,市場便會計算那個地區的潛在市場規模,然後給出一個價值。

因此對於如何更好的利用SOTP估值法,什麼情況下最適用,還需要不斷去思考,但是我認為這類型虧錢的案例很值得去警剔和引以為鑑。

卓穎姿,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研究團隊/中原資產管理分析員

中原博立

「博立」品牌,由兩位知名及經驗豐富的投資總監 - Michael Kan 簡志健 和 Larry Hung 洪龍荃共同創立。他們除以價值投資為基礎,更重視公司的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及增長潛力,致力發掘可持續增長且有機會被重估價值的公司。他們非常重視公司質素,勤於公司專訪,深信投資決策應該根據基本研究及分析而決定。他們也極其重視風險控制及操作紀律,投資風格經歷多年實戰的驗證,長綫回報傲人。

中原「博立」全權委託投資組合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