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潮」看商業世界的泡沫 - 中原博立
從「國潮」看商業世界的泡沫

從「國潮」看商業世界的泡沫

不久前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先前李寧(2331)和安踏(2020)因為「國潮」而一度受惠,現時「國潮」熱度減退它們會否受影響?在做資料搜集時就發現了有趣的東西:國潮的狂熱不僅影響了體育服裝行業,使得安踏和李寧有一段時間受惠,它的影響其實相當廣泛,包括彩妝護膚行業(例如百雀羚、花西子),甚至零食、點心(例如虎頭局)、飲品行業例如中式茶飲等。它不是單獨一個行業裡的小泡沫,而是影響著好幾個行業。與此同時也看到相關的生意如何大量湧入,又如何散去。

以服裝行業為例,可能隨便印了個毛筆字、圖案、或把某個朝代的東西放上去,就成了國潮品牌。例子有一件純色衛衣在胸口位置印上新年祝福或生肖圖案就變成了國潮產品,然後價格提高好幾倍。消費者一開始可以出於支持某個概念而為產品埋單,但當大量國潮品牌湧入,質量參差不齊、款式同質化甚至抄襲的問題相繼出現,亦使消費者出現審美疲勞。消費者開始能夠分辨出哪些品牌只是打著國潮的旗號去炒作高價賣服裝,最終還是回歸理性,對產品變得更挑剔,只願意為性價比(設計、剪裁、布料的質量、蘊含的文化等)埋單。

食品行業的例子則有至今成立4年的虎頭局渣打餅行(不是渣打銀行)。售賣新中式烘焙點心,店舖裝修採用國潮、懷舊的風格,一度很受歡迎,而且獲得數千萬美元的融資,估值甚至曾一度達到20億元人民幣,可是近期因資金鏈問題而出現了經營困境。關鍵問題在於,「國潮」的進入門檻其實不是特別高,也只是其中一個概念和系列,高速發展亦引入了很多的競爭者。不同領域的品牌完全可以在國潮興起時紛紛推出國潮系列的產品,硬砌國潮元素。「國潮」本身並不足以造成產品的差異化,最終變成了人人可以套用的市場營銷元素。

因此以安踏為例如果安踏的多元化品牌組合能夠持續針對消費者的不同需要,國潮褪去不應該是一個大問題。而且安踏走的路線本身也不太一樣,走的是全球化、多個產品類別的戰略,並會收購海外品牌。如果公司定位太過強調國潮,收購全球不同地方的具潛力品牌可能會反過來影響其一致性,所以安踏走的路線反而可能需要淡化國潮元素,又或是國潮頂多只是其中一個元素,安踏要具備多個元素。

回頭看來,國潮熱還只是兩三年前的事情。就像投資世界的”概念股”,當時只要和這個概念攤上關係的公司,都有機會賺上一輪的錢。投資和商業世界其實密不可分,投資世界存在泡沫的同時,商業世界也會存在泡沫。我們如果長期投資需要想清楚真正企業能夠渡過潮漲潮退的元素是什麼,亦就也未必需要太擔心一個曾受惠某個熱潮的企業因為該熱潮褪去就會出問題。又或者從另一個層面看,對短期的潮漲不要太過在意,自然也不會太害怕潮退。

卓穎姿,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研究團隊/中原資產管理分析員
執筆之時,筆者及博立客戶沒有持有上述股票

中原博立

「博立」品牌,由兩位知名及經驗豐富的投資總監 - Michael Kan 簡志健 和 Larry Hung 洪龍荃共同創立。他們除以價值投資為基礎,更重視公司的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及增長潛力,致力發掘可持續增長且有機會被重估價值的公司。他們非常重視公司質素,勤於公司專訪,深信投資決策應該根據基本研究及分析而決定。他們也極其重視風險控制及操作紀律,投資風格經歷多年實戰的驗證,長綫回報傲人。

中原「博立」全權委託投資組合管理服務

中原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