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公司剛於本周一公布,經諮詢後決定納入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股份,這次應該是繼恒指自10年前決定納入H股以來,另一次重大革新。恆指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表現一直未盡人意,不少投資者均慨嘆指數「十年如一」,只有波幅卻沒升幅;反過來說,美股的標普500指數或納指在過去10年表現優秀,為投資者創造巨大的收益。
因此,我認爲這次改革只是一個遲來的革新,同時我認爲這個改革之路將會是緩慢的,只因過往恆指公司一直採取極度保守的取態去調整指數成分股構成。就以上周的指數調整爲例,恆指成本股竟然出乎預期地沒有變更,本來預期大熱的藥名生物或安踏體育等公司卻未被納入,他們之市值、流通量及成交等多項指標理應早早符合標準,究竟是何準則將他們拒之門外?反之看其他國際指數如MSCI等一直有清晰的準則去納入或剔除成分股,透明度較高,也較令人信服。
有投資者認爲加入重磅新經股有望提升恒指估值及回報,中資新經濟股龍頭ATMX,分別代表阿里巴巴、騰訊、美團及小米,阿里、美團及小米下次8月季檢時,將有望躋身恒指,成為本港指數生力軍。但要留意的是,恒指公司這次變革預設了較審慎的規定,初期限定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股份,比重上限在5%水平,僅為其他股份10%上限的一半。至於第二上市股份,市值只計算在港註冊股份,其中託管商的持股,並不計入流通市值。因此,倘若我們按此方法計算,阿里在港註冊股份僅約佔22%,港股市值不足1萬億元;再按照流通市值計算的話,或許被納入的話佔恒指比重也不到4%,大大少於同類巨頭如騰訊等,因此這次改革帶來的效應將會是緩慢的,投資者不要預期恆指將在下半年便開始擁有充足動力。
但無論如何,這次改革也算是及時的,因爲市場已傳言未來有更多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將會回流本港作第二上市;甚至隨著中美關係變得惡化,美國對中國公司到當地上市展開更嚴格的審查或限制,也會有助更多新經濟公司轉移到港掛牌。
恆生指數是本地投資者對股市的一個重大觀察指標,同時不少基金或强積金均以恆生指數作爲基準比較,甚至個別市民之强積金賬戶會以恆生指數基金作投資選擇,恆指長期表現疲弱,舊經濟股繼續牢牢霸佔著指數重大部分絕非好事,大大影響市民的長期投資回報。投資是需要看前看,指數成分股也需要隨著時間而變更,這才能更反映到經濟的真實情況,我敬請恆指公司在往後時間拿出多一點勇氣或創意,一方面可以以更清晰的準則去調整成分股,減少人爲決定因素;另一方面也可考慮再次為恆指擴容,不再限制於50支成分股亦可。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客戶持有騰訊、美團及阿里巴巴,並隨時買入或賣出
作者洪龍荃,博立聯合創辦人、基金經理、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