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okfield (NYSE:BAM) 是一家加拿大資產管理公司,專注於另類資產(包括房地產、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信貸和私募股權)的直接控制投資,截止2022年6月的資產管理規模為7,500億美元,過往多年來為股東帶來可觀的回報。翻看主席Bruce Flatt過往二十年寫的股東信,從中可獲得一些投資和經營理念,並且和巴菲特的理念有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是Brookfield對於資產的選擇以及自身公司的營運。Brookfield專注於增加每股現金流以及提高資本回報率。強調”每股”的原因是總現金流可能是靠發行更多股票集資實現,實際上可能稀釋了每股盈利;而強調提高資本回報率則是注重追求資產的盈利能力而不是純粹追求增長,因為規模不一定會增加價值。在尋找新的機會時,會以現金流的安全、資產的長壽命為優先,並且往後不需要多少持續的資本投資來維持資產營運。因此Brookfield有許多基礎設施(例如港口、收費公路、管道、輸電系統等)和電力資產都是在長達幾十年的合約收入協議下營運的,收入甚至能夠隨著通脹調整。同時Brookfield致力於降低自身的資金成本,通過保持高投資級信用評級來實現,從而提升整體回報。
其次可以看到Brookfield驚人的耐性。在2010年左右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和印度迅速成長時,Brookfield沒有直接投資這些國家,而是先部署資金在會出口產品到亞洲的經濟體例如澳洲。在享受到亞洲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又可以避免容易在新興國家出現的社會或政治風險。正式大規模投資印度市場之前,Brookfield甚至花了十年時間去研究這個市場,一開始先通過一個收購以相對較小的風險去了解印度。Brookfield把這個做法稱為”不間斷的漸進主義 (Relentless Incrementalism)” ,他的意思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確保避免致命錯誤的唯一方法是緩慢起步、有條不紊地發展。在建立每一項業務或進入每一個國家時,均採用逐步建立而非直接轉型的方式,但絕對不是停滯不前。
然後是Brookfield對於安全邊際的考量。在信貸方面,Brookfield以犠牲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市值為代價(所犠牲的市值指可以節省的利息再乘以某個估值倍數),儘可能地利用衍生工具鎖定固定利率融資而不是以成本較低的浮動利率融資,從而保護自身免受利率上升的風險。同時以低於重置成本的價格收購資產,為收購建立一個安全邊際,並透過自身的運營專業知識去為資產做提升。
最後是價格與價值的區分。Brookfield在股東信不時提醒股東”如果每個人都以合夥的方式私下擁有資產,我們就不會真正關心股市或新聞報道。隨著時間過去,我們會聚在一起討論我們的經營情況,衡量公司的現金流,但不會試圖以小時、日、月甚至年為基礎評估公司”。以及”在公開市場交易的企業潛在價值不會每小時發生變化,你擁有的是一個實際業務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張紙或每分鐘都在調整的電子符號”。在現時艱難的市況下,的確是一個特別的啟示。如何儘量避免股價波動分散注意力,專注公司本身,是每一個投資者要面對的永恒課題。
洪龍荃,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卓穎姿,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研究團隊/中原資產管理助理分析員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客戶持有上述提及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