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產科研實驗室儀器較難替代外國進口? (明報「明智博立」專欄) - 中原博立
為何國產科研實驗室儀器較難替代外國進口? (明報「明智博立」專欄)

為何國產科研實驗室儀器較難替代外國進口? (明報「明智博立」專欄)

科研分析儀器是生命科學及醫藥醫療產業的基石,科研實驗室儀器從行外人的眼中表面看上去好像沒有太大的門檻,中國國產品牌只要模仿並用較低的價格便能搶佔市場。事實上沒有想像中簡單,目前大部分的實驗室儀器都是由國外企業壟斷,幾乎看不到國產的蹤影。以整個分析儀器市場佔比最大,技術壁壘和均價最高的質譜儀(Mass Spectrometer)為例,全球市場被Danaher、 Agilent、Thermo Fisher、Waters、Bruker這前五大公司壟斷了88%市場份額,而國產品牌佔有率僅佔5%左右,就算是中國國內的科研實驗室也有90%是使用進口的。根據中國計量科學研究所長李紅梅在去年公開演講時指出,目前中國約73%的分析測試儀器需要進口,高端精密儀器領域中的進口比例更高;一些特種專用儀器則完全依賴進口。此外,國產科學儀器中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屈指可數。

國內的儀器目前被外國少數品牌壟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科學研究的領域很注重品牌效應,國產的儀器研究論文引用率及公信度還是相對比較低。假如有知名KOL在學術期刊使用某公司生產的實驗儀器取得了重大試驗成果,便會引發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開始搶購,在實驗基礎上更進一步。與此同時,由於科學研究的人力,試劑和時間成本很高,因此一定要把儀器帶來的系統誤差降到最低,要是用國產的平價替代儀器,一旦最終實驗結果出現了偏差,很難說清是操作失誤還是設備問題導致結果有錯誤,所以一般在科研過程中選定了一家品牌的儀器進行初始研究後,便很少機率重新更換牌子,因此實驗儀器領域有較強的粘性及品牌效應。

另外,中國國內的研發、應用技術及產業化平均水平較落後,雖說能模仿但還沒有做到技術上的超越。如高端儀器的原理,計算、工程化、設計、工藝等各環節的專業技術公司較少。論可靠性和穩定性還沒有國外傳統品牌強。

科研實驗儀器在很多不同產業的實驗室包括生命科學、半導體、食品、環保、醫藥醫療等的監測應用都是剛需,目前,國內的實驗儀器尤其是高端製造,不論是穩定性或科研人員的認可度,還是走不上學術主流,國外的科研儀器品牌建立多年,經過無數實驗去驗證和認可,尤其是重要和高端實驗室儀器,國產的品牌不能簡單的依靠著模仿和價格去搶佔市場,需要時間及機遇,並發展更多自主研發的科學儀器去改變科研人員的認可度。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傅可怡,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研究團隊/中原資產管理分析員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客戶沒有持有上述提及的股票

中原博立

「博立」品牌,由兩位知名及經驗豐富的投資總監 - Michael Kan 簡志健 和 Larry Hung 洪龍荃共同創立。他們除以價值投資為基礎,更重視公司的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及增長潛力,致力發掘可持續增長且有機會被重估價值的公司。他們非常重視公司質素,勤於公司專訪,深信投資決策應該根據基本研究及分析而決定。他們也極其重視風險控制及操作紀律,投資風格經歷多年實戰的驗證,長綫回報傲人。

中原「博立」全權委託投資組合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