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時定性與定量的反思 - 中原博立
投資時定性與定量的反思

投資時定性與定量的反思

投資的時候,究竟是定性更重要抑或定量更重要?這個是我曾經思考過的問題。我過往在學習投資時曾先後經歷過只側重定量或只側重定性的階段,因此犯了不少思考上的錯誤,也作過一些反思。

只側重定量的例子是只根據過往幾年的財務記錄,例如業績增速、淨利率和股東回報率等財務指標很優秀,又或者估值比起過往歷史範圍便宜,就判斷一間公司是否值得投資,而忽視了這段時期的業績背後公司所身處的環境、管理層因素、競爭情況等為業績所作出貢獻的程度是怎樣。當整個大環境出現變化使得商業模式的弱點呈現,或競爭形勢變得惡劣,或者關鍵人物管理層出現重大變動,基於定量而作出公司值得投資的結論就會變得不堪一擊。

只側重定性的例子是只因為企業在行業內具備了一些競爭優勢、或仍擁有相當穩健的地位、或仍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又或者進入某個地區時做得很好、管理團隊執行力很強,甚至可能是因為一些大趨勢,就認為一間公司值得投資。然而定性仍然未必回答到一些數字上關鍵的問題:未來的業績增長來源會主要來自哪裡?這個新勢力汽車企業近期推出的車款很受歡迎,但對股東回報最終的影響是怎樣?那個企業出海進程很好,但如何反映到最終的收入和利潤?這個企業旗下的應用程式擁有十億用戶,而且幾乎無任何其他競爭對手,但它的變現能力一直都一樣嗎?只側重定性的問題是定性所產生的觀點其實有可能與業績/股東回報的主要驅動因素關連不大。如果沒有在定量層面嘗試辨別清楚業績是由什麼帶動、賺錢的來源拆分、對股東回報的影響是怎樣,定性就有可能變成憑空想像。在這個角度看,問題可能不僅是在於只側重了定性,而是在於錯誤定性。

在判斷自己是否看懂一間公司時,我們有時會發現出現了一個情況就是知道公司大概率會成功/不會死,但無法判斷將來能夠賺到多少錢、用什麼速度賺到這個錢。這可以是因為公司本身業務太多太繁複、或所身處的行業仍處於較早期階段、或賺錢方式的量價層面不清晰、對財務結果的影響不明確等等,這個情況是懂定性不懂定量。然而由於我們最終還是需要估算企業的內在價值,要付出某個金額去買某公司的股票,所以可能仍需要儘量得到定量的解釋。

所以定性更重要抑或定量更重要?這可能並沒有絕對的答案,還是需要具體企業作具體分析。但其實定性和定量本身並不衝突,某程度上是相輔相成,互相引證的。定量時需要定性的配合,定性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定量的支撐,如果兩者兼備較能提高一筆投資成功的概率。

卓穎姿,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研究團隊/中原資產管理分析員

中原博立

「博立」品牌,由兩位知名及經驗豐富的投資總監 - Michael Kan 簡志健 和 Larry Hung 洪龍荃共同創立。他們除以價值投資為基礎,更重視公司的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及增長潛力,致力發掘可持續增長且有機會被重估價值的公司。他們非常重視公司質素,勤於公司專訪,深信投資決策應該根據基本研究及分析而決定。他們也極其重視風險控制及操作紀律,投資風格經歷多年實戰的驗證,長綫回報傲人。

中原「博立」全權委託投資組合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