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了很多有關投資的書後,發現很多投資大師都會傾向不對宏觀進行預測:
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我們對利率變化、股市展望、經濟或任何類似的東西沒有任何看法。」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我們並不是因為成功預測了宏觀經濟才有今天的成就的。」
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我們應該把時間用在從可知的行業、企業和證券中發現價值上,而不應該把決策建立在對更加不可知的宏觀經濟和大市表現的猜測上。」
費雪(Philip Arthur Fisher):「人類目前的經濟學知識並不足以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向,因此不可能把這套方法付諸實施。預測正確的機率太低了,實在不應該就這樣冒險把自己的儲蓄用於投資。」
這很容易會讓人衍生一種解讀,例如:投資大師不做宏觀經濟預測,所以宏觀經濟不重要。
可是會有很多反駁的觀點,常見例子是巴菲特能夠有今天的成功正是因為生在美國,如果生在其他地方,是不會有這個成就的,並由此說明宏觀經濟的重要性。而當分析一間公司的時候,其實最終也要考慮到宏觀層面的影響。通脹、利率等走勢以及經濟景氣度的確能夠對一間公司的收入及成本、借貸的難易度等造成影響。那麼宏觀經濟真的不重要嗎?下面從霍華・馬克斯過往的備忘錄包括近期的<<認知的錯覺>>(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中繼續節錄一些想法,有助解答這個問題。
「問題在於,我認為沒有一個過程能夠始終如一地將大量與經濟和金融市場相關的變量(輸入)轉化為有用的宏觀預測(輸出)。」
「我想像對於大多數財富管理人而言,預測過程是這樣的:『我預測經濟會出現A的情況。如果A發生,利率應該會呈現B。在這個情況,股市表現應該是C。然後表現最好的板塊應該會是D,而股票E的股價會呈現最大幅度上升。』然後根據這個情景建立投資組合,並期望會有最好的表現。
但E的可能性有多大?請記住E以A、B、C和D為條件。做預測擁有2/3的正確率會是世界上了不起的成就。但如果五個預測中每個都有67%的正確率,那麼五個預測都是正確並且股票按照預期表現的可能性為13%。」
「我當然不可能認識投資界的每個人,但在我所知道或認識的人裡面,我認為只有很少非常成功的『宏觀投資者』。」
「當然,宏觀前景很重要。最近的日子裡投資者似乎緊緊抓住每位預測者的言論、宏觀事件以及美聯儲的行動。與我從事這個行業的早期不同,現時似乎宏觀因素就是一切,企業發展只被賦予少量關注。」
「巴菲特告訴過我,他期望得到的信息要符合兩個標準:一是重要,二是可知。這並不是說宏觀面不重要,而是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精通宏觀預測。」
就此回答標題中的問題:宏觀經濟重不重要?
重要,但不可知。
2008年,如何預測在金融海嘯後期,美聯儲實施量寬,美國經濟會恢復過來?
2011年,如何預測對歐債危機的擔憂何時會結束?
2016年,如何預測到誰會勝出美國總統大選?然後基於大選的結果,股市會怎樣運行?
2018年,如何預測貿易戰的發生,以及最終會演變成怎樣?
2020年,如何預測到新冠疫情的到來?然後會持續多久?
2021年,如何預測到美聯儲會誤判通脹的走勢?
2022年初,如何預測到俄烏戰爭會走向哪個方向?
然後接近2022年尾聲的今天,如何預測到未來利率的走勢會如何變化?通脹的未來路徑會是怎樣?
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上述每個預測集合起來,至少有一半的準確率?即十次預測起碼有五次正確?
不做預測,並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預測正確的機率太低。更確切一點,是因為每次的預測均正確的機率是低無可低,所以才難以憑著宏觀預測長期 (十年以上的維度) 在投資上賺錢。因此回到投資本身,較容易做到的可能唯有繼續堅守投資大師數個很重要的投資原則:多關注企業本身的特質和價值 (微觀層面)、堅守能力圈、買入時預留安全邊際。
卓穎姿,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研究團隊/中原資產管理助理分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