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時會觀看網絡媒體<<米紙>>發佈的影片,觀察社會百態的同時也有機會看到不同的生意營運情況,對獲取商業靈感有一定的幫助。最近就正好看到一段影片採訪創刊兩年的獨立馬經<<競馬>>,在紙媒已經式微的情況下銷量不降反而慢慢上升。
<<競馬>>儘管只創刊兩年,但嚴格來說可能不算是最年輕的馬經。因為它有蘋果日報馬經部分的班底,所以相信一開始有不少讀者都是從蘋果馬經過渡過去。競馬團隊有19人,包括編輯、IT、行政、會計等。逢一三四日出實體報紙,同時亦會做馬經網站和平台。
馬經行業主要分為傳統日報馬經版和獨立馬經。獨立馬經現時僅有不夠20份,但是由於香港市場本身不大,因此仍然算是很多。<<競馬>>認為自己能夠靠著做有質素的馬經打出名堂,現時大約有兩萬份銷量 。收入模式是主要靠銷量而非廣告為主,因為廣告媒體傾向在一份日報下廣告而非在馬經下廣告。
<<競馬>>的競爭優勢應該在於數據庫,自行開發收賠率系統,提供有關賠率走勢等等的資訊。有些數據例如彩衣資料只能跟賽馬會買,而賽馬會本身也有賠率資訊可買,但是考慮到成本問題,由IT團隊專門寫程式從馬會獲得相關資料。正好我偶爾也會幫一位長輩買一份<<競馬>>,我問他為什麼會選<<競馬>>而不是其他,他說因為資料齊全和字粒容易看,而在米紙頻道下的留言也看到有提及其他馬經未必有讀者需要的數據。
當然這個生意模式也有一些缺點。例如出版報紙的時候找印刷廠並沒太多選擇,亦需依賴發行商。但報紙檔式微,只能選擇便利店等連鎖店。面對上架費的問題,只能儘量商量一下價錢,由此可看見連鎖店的議價能力。現時賽馬也的確已經過了最風光時期,而在傳統媒體紛紛轉型線上的時候,<<競馬>>並沒有只做網媒,這是因為馬經仍有紙本需要:拿著馬經才可以認真研究每場賽事,刨馬經期間亦需要用筆在上面寫東西。因此仍然有一群馬迷支持。
雖然這個始終只是一間很小型的非上市公司,但自己也會順帶思考一下若果它是一間上市的公司,它會不會因為一些常見的理由而被否決掉?例如紙媒已經式微、年輕人較少賭馬等等。另外看財經新聞時見到市場常常關注的利率、宏觀訊息,對研究個別公司又是否真的有那麼大的影響?而以上這些是否影響業績的關鍵變數?
現時香港還有多少馬迷,馬迷集中在什麼年齡層,這批人還會賭多久馬?這份報紙的競爭優勢是什麼?在整個產業上的議價能力(對員工、賽馬會、印刷廠、連鎖店)是怎樣?會否這些才是比較需要關注的核心因素?當看得比較多不同的公司的時候,也開始感受到公司具體分析的重要性。
卓穎姿,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研究團隊/中原資產管理分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