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對ChatGPT憧憬過大?(信報「財智博立」專欄) - 中原博立
是否對ChatGPT憧憬過大?(信報「財智博立」專欄)

是否對ChatGPT憧憬過大?(信報「財智博立」專欄)

ChatGPT於去年尾開始被廣泛談及,像平地一聲雷,結果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在推出僅兩個月後,月活躍用戶已經突破1億,時間上完勝Tik-Tok、Facebook、YouTube等。不過,過了大半年,這種增長熱度好像有點靜下來,根據網站資料分析工具SimilarWeb,ChatGPT訪問量於今年1月的按月增長高達132%,不過接着數個月的按月增幅分别為63%、56%、13%及3%,明顯出現放緩跡象。我們可以見到Tik-Tok、Facebook、YouTube等初期的使用增長是幾何級數,我認為這是源於其社交特性引發的病毒式散播,而ChatGPT仍然相對封閉,使用量需靠用家自身的實用度。

ChatGPT推出初期,很多人出於好奇心下使用,事實上對話及答案亦頗具娛樂性,也成為大家茶娛飯後的話題,加上新聞持續提及會提醒大家用多些,不過熱潮過後,缺乏社交特性的應用便會回歸實際,不是說ChatGPT沒用,不過大家用Google已有很長時間,而Google仍然很好用,始終有慣性收視,我自己本身初時也出於好奇,每天也會用上ChatGDP,不過近月有些日子會整天也用不上一次,到實際上認為幫到手才會用。看過一篇文章,有這樣的詮釋,提到對於ChatGPT的使用體驗,不同行業及不同人會有不同答案,有人把它當玩具,使用了一兩次後就不再用;有人努力把它變為工具,在工作中提高效率,所以繼續用;亦有人在努力將ChatGPT變為工具的過程中失敗了,所以不算多用。其實,ChatGPT算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將人工智能(AI)應用落地平民化,但要懂得怎樣使用,怎樣去發問及與ChatGPT交流,才可以用得其所,令成果最佳化,而對未發掘到ChatGPT相對Google的邊際效益的人,未必有興趣去學好怎樣與ChatGDP溝通。

那篇文章也提到,ChatGPT屬泛化型的AI,應用廣泛時,能力在高中生或大學生水平,但在如行業性的垂直場景結合時,若果微調的資料足夠精確和貼合場景,能力可以變成碩士甚至博士,可以解決更具體的需求。因此,我相信ChatGPT在短期可以取得較大的成效,會在垂直領域的應用上,可以讓大語言模型有更好的發揮。不過,就算做具體垂直領域的應用,訓練模型對公司來說成本仍高,而資料安全也是需要關心的問題,這方面大型企業如Oracle及Snowflake等有提供相關服務平台減低門檻。

在股票市場上,不少投資者仍熱衷生成式AI相關公司,當主導行業發展的公司估值已升上正常估值的偏高水平,甚至有所超越,而一些公司一提到會推出生成式AI服務,股價便大升,有人擔心已出現相關概念泡沫,也無可厚非,只是怎樣補捉泡沫爆破點,永遠是一個難題。為什麼一種劃時代的科技,往往在投資市場會造成泡沫?因為科技發展並非線性,而是以指數型增長(exponential growth),形狀就如向上的拋物線,初時發展較慢,時間越久,增長卻會越來越快,可是新科技往往給人無限憧憬,很多人認為其很快可以改變世界,可是這樣便容易造成落差,初期過高的期望,造成泡沫,實際發展卻跟不上,泡沫便就此爆破。不過,當大家遺忘了這個新科技時,有些公司真的會被淘汰,但長進的公司便會踏入急促發展階段,若有本事於此階段找到乘勢而起的公司,回報也會很不錯,尤其是選中長期勝利者的機率比泡沫時高上不少。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中原博立

「博立」品牌,由兩位知名及經驗豐富的投資總監 - Michael Kan 簡志健 和 Larry Hung 洪龍荃共同創立。他們除以價值投資為基礎,更重視公司的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及增長潛力,致力發掘可持續增長且有機會被重估價值的公司。他們非常重視公司質素,勤於公司專訪,深信投資決策應該根據基本研究及分析而決定。他們也極其重視風險控制及操作紀律,投資風格經歷多年實戰的驗證,長綫回報傲人。

中原「博立」全權委託投資組合管理服務

中原博立